当然,仁政德治的思想实践并不起于西周。自从国家政治产生之日起,执政者对部属和民众的管理态度就有仁、暴之分。中华民族从轩辕黄帝算起,到孔孟生活的春秋战国时代,已有两千多年的文明史。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者,在对上古两千多年历史的追述中发现,黄帝以后,特别是尧、舜、禹、汤、文、武和周公,都是一脉相承的仁德之君。所以,儒家把他们作为人民爱戴的理想君主和统治者学习的圣人楷模,加以赞美和推崇;同时把夏桀、商纣作为残暴不仁的最大典型加以诅咒和鞭挞,以达到扬善惩恶、警示后世的目的。
“祖述尧舜、宪章(效法)文武”就是儒家学派最基本的特征,所以说,儒家学说的源头是周公制礼。
222.什么是“孔门三戒”
“孔门三戒”一说出自《论语·季氏》。孔子曰,“君子有三戒:少之时,血气未定,戒之在色;及其壮也,血气方刚,戒之在斗;及其老也,血气既衰,戒之在得。”其意思是说,君子有三个方面需要戒备,即年少的时候,精力还没有稳定,要戒备因为美貌而产生的感情和欲望;在壮年精力正是旺盛的时候,要戒备争斗;等到年老的时候,精力已经衰弱,要戒备贪得无厌。
223.《周易》就是《易经》吗
《易经》与《周易》本不是一回事。《三字经》曰:“有连山,有归藏。有周易,三易详。”所以,《周易》只是三易之一。
Loading...
未加载完,尝试【刷新】or【退出阅读模式】or【关闭广告屏蔽】。
尝试更换【Firefox浏览器】or【Edge浏览器】打开多多收藏!
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,可以切换电信、联通、Wifi。
收藏网址:www.lenglengbb.com
(>人<;)